黃瓜蔓枯病是春播、夏播黃瓜為害較重的病害之一,病斑淺褐色,有不太明顯的輪紋,病部上有許多小黑點,后期病部易破裂。莖部染病,一般由莖基部向上發(fā)展,以莖節(jié)處受害常見。病斑淺白色,長圓形、梭形或長條狀,后期病部干燥、縱裂?v裂處往往有琥珀色膠狀物溢出,病部有許多小黑點,病菌通常種子、農(nóng)事操作、灌溉水、風(fēng)雨傳播等傳播。
外部表現(xiàn)
葉片上病斑近圓形,有的自葉緣向內(nèi)呈“V”字形,淡褐色至黃褐色,后期病斑易破碎,病斑輪紋不明顯,上生許多黑色小點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,葉片上病斑直徑10~35毫米,少數(shù)更大;蔓上病班橢圓形至梭形,白色,有時溢出琥珀色的樹脂膠狀物,后期病莖干縮,縱裂呈亂麻狀,嚴重時引致“蔓爛”。
黃瓜蔓枯病危害癥狀
主要為害莖蔓,也為害葉片和果實等部位。
一、莖蔓。莖蔓發(fā)病時,靠近節(jié)部呈現(xiàn)油漬狀病斑,橢圓形或菱形,灰白色,稍凹陷,有時溢出琥珀色樹脂樣膠狀物。干燥時病部干縮縱裂,表面散生大量小黑點,潮濕時病斑擴散較快,繞莖一圈便使上半部植株萎蔫枯死,病部腐爛。
二、葉片。葉片被害時產(chǎn)生近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的大病斑,有的病斑自葉緣向內(nèi)發(fā)展呈“V”字形或半圓形,淡褐色,后期病斑易破碎,常龜裂,干枯后呈黃褐色至紅褐色,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。
三、果實。果實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,果肉淡褐色軟化,呈心腐癥。蔓枯病多從莖蔓的表皮向內(nèi)部擴展,但維管束不變色,這與枯萎病不同,病害僅造成局部爛蔓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
一、氣候因素。平均氣溫18~25℃,相對濕度高于85%時易發(fā)病。田間高溫多雨發(fā)病重。
二、栽培因素。保護地適溫高濕,通風(fēng)不良利于發(fā)病。連作地、平畦栽培、排水不良、密度過大、光照不足、植株生長衰弱,發(fā)病重。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,或附在種子、架桿、棚架上越冬。通過風(fēng)雨及灌溉水傳播,從氣孔和水孔或傷口侵入。
病害病原
病原為西瓜殼二孢AscochytacitralliumSmith.屬半知菌亞門真菌,有性時期稱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(Pass.)ChiuetWalker.屬子囊菌亞門真菌。
一、形態(tài)。病原在PDA培養(yǎng)基上生長速度緩慢,菌落近圓形,初為乳白色,后期變?yōu)榈S色,氣生菌絲發(fā)達。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,直徑為182.8~188.6μm,孔口明顯。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圓筒形,無色,雙細胞,大。11.2~11.4)μm×(4.1~4.3)μm。子囊座半埋生于寄主莖蔓表皮下,子囊座中形成1個子囊腔。子囊腔球形至扁球形直徑為128.4~133.2μm,頂部略外露,壁膜質(zhì),黑褐色,孔口周緣壁深黑色,孔口直徑為26.6~30.6μm。子囊多圓筒形,無擬側(cè)絲,無色,稍彎,大。100.9~108.9)μm×(11.1~11.5)μm。子囊孢子橢圓形,無色雙胞,兩細胞大小相等,分隔處縊縮明顯,子囊孢子大。13.7~14.1)μm×(6.8~7.0)μm。
二、特性。菌絲生長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0~30℃,適溫度為25℃,低于20℃、高于30℃菌絲生長速度明顯下降。分生孢子萌發(fā)的適宜溫度范圍是20~30℃,適溫度為30℃左右,低于20℃,高于30℃子萌發(fā)率明顯下降。分生孢子的致死溫度為45.5℃。病原分生孢子在pH3~8范圍內(nèi)均能萌發(fā),適為pH5~6,pH值高于6或低于5時,孢子萌發(fā)率迅速下降。
三、寄主。這種病原可以侵染黃瓜、冬瓜、西葫蘆、南瓜、西瓜、苦瓜等。
農(nóng)業(yè)防治
采用配方施肥技術(shù),施足充分腐熟有機肥。收獲后及時病殘體燒毀或深埋。保護地栽培要以降低濕度為中心,實行壟作,進行全膜覆蓋,膜下暗灌,有條件的可以采用滴灌;合理密植,加強通風(fēng)透光,減少棚室內(nèi)濕度和滴水,黃瓜生長期間及時摘除病葉;露地栽培避免大水漫灌,雨季加強防澇,降低土壤含水量,發(fā)病后適當控制澆水。